百姓故事会|“公筷”风波

摘 要

  李大娘干了一辈子农活儿。年轻时,在麦忙时节,脱粒机脱麦穗的生产劳动中,大家都戴着口罩,可就是她不戴,她嫌干活不利索。哪儿灰尘大,哪儿活儿重,她的身影就出现在哪儿。

李大娘干了一辈子农活儿。年轻时,在麦忙时节,脱粒机脱麦穗的生产劳动中,大家都戴着口罩,可就是她不戴,她嫌干活不利索。哪儿灰尘大,哪儿活儿重,她的身影就出现在哪儿。

疫情发生后,李大娘听说要戴口罩,她很不以为然,认为只是说说而已,是在怪做作,不会那么认真的。但是在居家隔离期间,她从电视上了解到,疫情很严重,这回是真的要戴了呀,不戴真是还不行呀。

泼辣、豁达快一辈子的她,这次服软了。她从认识上是完全接受了的,但是在实际做的时候还是有些差距。比如,偶尔到小区卡口处取生活用品时,她就把口罩戴到鼻子以下,只捂住嘴巴。一辈子都不戴口罩的她,也许认为口罩就是这样戴的。

在社区志愿者的帮助下,她才知道把口罩要戴到鼻梁上,口鼻一起遮挡。他们还帮她捏一下金属小铁丝,让口罩和脸形严丝合缝,这时李大娘才真正明白正确地佩戴口罩的作用。

随着时间的推移,李大娘完全习惯佩戴口罩了,出门不戴口罩,她还不习惯。

后来,她走在大街上,偶尔看到有些小年轻,把口罩挂在两耳朵上,没有罩在脸上,却放在了下巴底下,她很不爽,很看不惯。

她还专就此事发表过自己的看法:“要戴就好好地戴着,要是不戴,就索性取下来,不戴!不能放到下巴底下,那像个啥子?”有时儿女们也劝她,让她消消气,不要太较真:“可能是人家戴闷到了,取下来透透气儿。”她不作声了。

疫情取得了阶段性胜利,可以小范围地窜门了。子女们计划轮流接她窜窜门、聚聚餐、散散心。

在第一次聚餐时,她有了新的重大发现。她发现菜端上来后,每盘菜上又放了一个颜色不一样的筷子。子女们兴冲冲地给她解释说,这个是“公筷”,夹菜用的,防止交叉感染,对大家健康都好处。

李大娘吃了一辈子的苦,干农活时,家人们送饭上坡,随便从树上折一根棍子做筷子吃饭,是再常见不过的事儿了。她吃饭从不挑剔,粗茶淡饭,十分简单,每顿饭只要有酸菜或是辣椒或是咸菜就足够了。

好不容易有了重大转变的李大娘, 对“公筷”这件稀奇事儿,她表现有些异样,吃饭时出现了少有的沉默,像一个陌生人似的。

虽然,她也边吃边和子女们附和着,装出很接受的样子,其实心里可能蹦出了这样一个想法:“啥分筷子,分明是不是在嫌弃我老了,不干净?”

这一顿饭,她吃得很别扭,很少主动夹菜,都是子女们在征求她意见后,用“公筷”帮她夹的。

吃饭后,李大娘好呆要回家。大家嘴上都没有说出来,其实心里都明白了什么,也就随了她的心愿。

知母者莫如女。孩子们也都相信,用“公筷”这件事儿,李大娘是完全不会怀疑他们是嫌弃她老了而为的。主要是突出其来的疫情,给生活习惯带来了太多的变革,对李大娘又是一次重重大的挑战,一时难以适应而已。

回家几天后,子女们约着要去她那儿吃顿饭,李大娘心里乐滋滋的。等上好菜时,她嘱咐一定要放上不同颜色的“公筷”:“这是我上午专门去超市买的!”

看着餐桌上的“公筷”,子女们相互目视着,都会心地笑了!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